玩球网 -- 为了方便玩球手机用户..玩球网推出手机版 http://3g.999qiu.com 清新的手机界面.欢迎访问
    当前位置:主页 > >沦为二流梯队 康威欲绝地反击

    沦为二流梯队 康威欲绝地反击

    时间:2009-04-16 00:00:00来源:原创

    与康威陷入类似境地的广州体育品牌就有兰狮、闪电等。

      国内体育用品产业的昔日“老大”康威十年来不断被业界新秀超越,沦为二流梯队,如今它决定绝地反击,它能成功化解那些导致徘徊不前的诸多难题吗?

      □本报记者张华发自广州

      销售额近67亿元人民币,零售店总数达6200间———李宁公司不久前发布了靓丽的2008年财报,这令中国其他体育用品公司的业绩相形失色,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中国体育产业的老大哥———康威,2008年销售额仅约4亿元。

      与李宁颇为相似的是,广州康威体育的老板黎伟权也是运动员出身,并曾任广东篮球队教练。

      当黎伟权于1986年创建康威的时候,23岁的李宁仍在这一年的亚运会和体操世锦赛上拼搏,两年后他退役加盟健力宝集团时,黎伟权已经向市场上推出了带有减压系统的第二代康威运动鞋。

      然而“后来者居上”,二十多年后,当“李宁牌”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大江南北,当“安踏”、“特步”等福建品牌亦凶猛而上、纷纷成为业界新秀时,昔日的“老大”康威似乎步入“暮年”。

      更令人惋惜的是,康威和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同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棒球场的大院里办公,但后者的赞助名单上并没有前者,取而代之的,是福建体育用品企业361度;康威失去了自家门口的机会。

      错失先机

      保定展新世博体育用品公司总经理郑铁军最近很苦恼。做康威河北代理商十多年期间,销售额从一两百万元,增长至如今的五千多万元,可谓直线蹿升。不过,康威总部(广州)最近又与石家庄另一家公司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代理合同,后者在交了一笔不菲的资金后,获得康威在河北省的代理权。

      有意在“一山”养“二虎”,郑铁军百思不得其解,他一边叹息康威在渠道管理上缺乏章法,一边只好认为这是康威加大马力开拓市场的举措之一。

      郑铁军开始代理康威时是在1998年,这一年正是康威如日中天之时。在此前的1993年,康威赞助了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中国代表团,1997年又赞助第七届全运会,可谓是体育营销的先行者;而李宁公司1994年才从健力宝脱离出来,第二年搞了第一起体育营销事件后不久,由于组织结构混乱,公司开始陷入低谷。

      而国际品牌耐克于1995年才在中国开起第一家店,阿迪达斯更是在1993年时濒临破产,被卖给了一家投资公司,几年之后才卷土重来。“早期的康威生意是很好做的,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。”黎伟权曾在内部总结康威当年的成功。

      但是,2002年前后,康威被李宁赶超,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,这一举提升了“李宁”的品牌知名度。在这一年的“胡润百富榜”上,李宁排在第100名,财富为12.5亿元。

      彼时有人说,体育产业最早亿万富豪之一的黎伟权,冷不丁遭遇了下马威。

      与此同时,以安踏、特步为代表的福建晋江品牌以“先做品牌,再练内功”的路线迅速崛起,并陆续登陆资本市场。卡帕(KAPPA)脱离李宁一年后,亦“后发制人”,跻身行业前茅。

      2008年,李宁、安踏、特步、卡帕的销售额分别为67亿元、46亿元、28亿元、33亿元。而昔日老大康威这一年的销售额只有它们的一个零头。

     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,在康威被系列“老弟级”品牌赶超的六七年间,其河北代理商郑铁军却越做越红火。在康威目前全国的市场版图中,河北成为数一数二的龙头区域。

      这与郑铁军2001年的一场自我变革有关。2005年,在他就要打算放弃之前,他自行到北京参加了一场管理培训。课上老师所举的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当年打斗的案例给了他灵感,回到保定后,他孤注一掷,采取“偷袭”策略,反把康威引进了当地的高档商场。

      结果是出奇制胜,并延续至今,据郑铁军介绍,康威现在保定市场上的受青睐程度甚至超过李宁等一线品牌。

      与渠道商扶摇直上形成对比的是,黎伟权带领的康威核心团队,这些年却为康威的定位、渠道等问题头疼不已。

      据康威内部人士透露,康威的大本营———广州市场在其整盘棋中所占比重甚小,旗舰店北京路店甚至无利可图。“我从没有见过比黎董(黎伟权)再敬业的老板了,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,然而由于他首先是一个贸易商而非品牌商,所以往往表现为有战术但缺乏战略,加上市场竞争激烈,康威整体的市场难免出现萎缩。”郑铁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
      十年一徘徊

      完美主义者的表现之一是事必躬亲。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称,2003年康威签约有“美女球员”之称的女排明星队员赵蕊蕊时,黎伟权忙里忙外,细致入微,人们很难把他与一位业界知名企业掌门人的身份挂起钩来。

      事实上,早在康威鼎盛时期的上世纪末,内部员工对此已有所担忧,有人说彼时的康威是“一流的品牌,三流的开发、管理”。

      企划部成员之一的林佑刚,更是于1999年最后一天,向黎伟权提交了一份《康威管理建议报告》,其中一条赫然称:“据我们的观察,黎总在日常管理中,过多地投入了事务性工作的思考与具体操作中,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深入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问题。该种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康威的潜在威胁,这绝不是危言耸听……康威最大的威胁来自内部,来自自己。”

      黎伟权甚为重视这份报告,但从张庆所回忆的康威签约赵蕊蕊时黎伟权事必躬亲的情形来看,几年间他对自己的行事风格并没有进行太多修正。

      直到2008年底,时隔近10年后,林佑刚又向黎伟权提交了另一份建议,犀利的语言风格仍然未变,报告中对康威人员的流失、人才梯队建设的欠缺逐一力陈。“康威的体系化管理之道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2009年4月中旬,林佑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,交谈过程中,他对康威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,而此时他已离开康威,身份变为广州锐哲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。“大家长制”的烙印过深,成为中国一大批民营企业遭遇发展瓶颈的主要因素,康威显然是代表之一。

      黎伟权不善于放权的风格与李宁形成了鲜明对比———1999年,李宁公司尚未走出低谷,36岁的李宁却选择了脱产到北大法律系读书,将企业的管理大棒交给了日后同为市场枭雄之一的陈义红。

      同样,现任李宁公司CEO的张志勇两年前参加北京大学某论坛时曾向《人民日报》记者透露,他当初就任CEO一职前,与李宁之间有过一个承诺,即“消除中国很多企业存在的个人权威过重的问题,把个人的知识变为组织能力”。

      对比之下,有人说,康威有意无意中成了“没落的贵族”。而除“强调群体智慧”的氛围匮乏外,导致给人产生这一感觉的另一因素是,康威产品定位始终模糊不清。“这导致我们在市场上非常被动,甚至给品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”康威销售公司负责人郑力强对南方周末记者称。

      如此来看,“李宁”已从几年前《华尔街日报》对之泼的一盆冷水———“一棵摇摆于‘休闲’和‘运动’间的墙头草”中走了出来,法宝是加大研发、组织与流程再造、上市融资;而康威直到现在,在这一问题上仍是进展有限,并错过了加速发展的黄金(197,-0.42,-0.21%)时期。

      黎伟权对此并非没有思考。尽管他面对媒体时以“稳健”这一中性词汇来形容自己的策略———“康威一直以来就以稳健著称,绝不主张采用非常规的、赌博式的冒险来达到企业交易最大化的目的。”

      但在2008年9月期的康威内部杂志《威风》上,黎伟权道:“我认为抓住机会并把握机会,对企业的成长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。”这似乎是其对过往策略反思的一处脚注。

      再造康威

      被后起之秀远抛身后,又无缘赞助家门口的亚运赛事。康威上下痛心不已。

      事实上,曾经的“领头羊”康威的尴尬并不是一家企业的尴尬。与康威陷入类似境地的广州体育品牌就有兰狮、闪电等———他们均驰骋中国市场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,都曾红极一时,然时至今日,品牌价值纷纷缩水。“小富即安”,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田新德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道,他认为广东体育用品企业有个共同的特点———容易对已取得的成就产生满足感,不善于创新,而当不得不做改变时,发现路已很窄了。

      有趣的是,兰狮创办人陈超、闪电创办人陈运旋等,与黎伟权类似,皆为广东人,均为运动员出身,并且在去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,三人都曾担任过火炬手。“我们奉行先交朋友、再做生意的处世原则。”创办于1991年的“兰狮”负责人之一、陈超的妻子李春洁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。“我跟安踏的老板丁志忠较熟,他年轻有为,市场应当让这一类年轻人在市场上大展才华。”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感叹。

      黎伟权尽管也是公认的“保守派”,但他是另一种风格,他从没想过“垂帘听政”,更没考虑过全身而退、引入职业经理人。但他敬业的回报,却是近几年康威业绩的徘徊不前,他显然心有不甘。“未来3年,如果康威没有实现突破性增长,则将丧失本轮发展的最后机会。”黎伟权说。2009年是黎伟权的本命年,他终于发起了自我挑战。康威战略规划部甚至在一份名为《康威2009年-2011年增长规划》的报告中立下军令状:3年间康威必须进入国内前10名品牌。

      而届时前10名的门槛至少是10亿元,终端网点数3000个。换句话说,康威希冀自己在3年内业绩翻番,以实现绝地反击。

      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得一份康威“威风增长计划”:2009年实现50%至80%的销售增长幅度,在2009年增长的基础上,2010年和2011年保持至少50%的复合增长。

      这显然是项艰巨的工程。最近三年,康威的销售额基本持平,而“李宁”2008年销售增幅为53%,安踏为55%,动向为94%,特步为110%。要知道,除李宁外,后三者均为近两年内上市,资本市场的驱动力对门店扩张的推动力显然不可小觑。

      康威并非没有机会。机会之一是,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,加之中央政府刺激内需的系列政策,市场蛋糕在不断变大。去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.8万亿元,比上一年增长逾20%。而据体育品牌咨询公司前锐(ZOUMarketing)预测,2009年至2012年,中国运动装市场年增速将达20%,届时规模将达120亿美元(约820亿元人民币)。

      而对于机会之二,康威战略规划部在去年9月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称,“国内品牌虽然总体格局已经确立,但除了李宁、安踏、卡帕、特步已经确立非常鲜明的品牌形象外,其他品牌都还处于模糊中,尚待清晰定位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。”

      坐等机会是何其被动。康威给了自己3年的快速追赶时间和三把利器———规模、速度与运营质量。

      据康威一位中层透露,原定2008年在A股上市的计划搁浅后,康威并未放弃这一计划,最近仍在积极谋划,伺机而动。

      康威于是又绕到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上———在治理结构和赢利模式难如人意之时,一味上规模、求速度,就算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而跻身资本市场,会不会导致危机潜伏,日后落得大起大落的局面呢?

      南方周末记者曾就此联系康威公司和黎伟权,希望能得到权威的解答,最终无果。

      早已无缘国内体育品牌第一梯队的康威,尽管身影疲惫,但正摩拳擦掌,欲重振旗鼓。没有人知道2011年时,黎伟权“再造康威”的梦想是否会实现。那一年,他50岁———孔子说,五十而知天命。

    标签:
      美图画报